陶瓷学者谈论到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瓷器烧造工艺,常常以南青北白来加以概括。
从陶器向瓷器的质变,标志之一就是在瓷胎上施釉。自商代(公元前17~公元前11世纪)出现原始瓷以来,淡绿色的青釉一直占据瓷釉的主流。这种玻璃质的透明釉经过余年的不断发展,质地越来越纯净,色彩也越来越青翠。到了唐代,中国东部的浙江省越窑烧制的青瓷器,已经称得上炉火纯青了。
大约在公元6世纪的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白釉的瓷器。起初的白瓷釉并不纯净,釉色中泛有青灰。直到唐代,中国北部河北省的邢窑才烧造出如银似雪的白瓷,真正出现了一个可以与长期独霸瓷坛的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这个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主要烧造青瓷产品,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则擅长烧制白瓷。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正是当时中国瓷器生产局面的形象概括。
白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如果没有邢窑打下白瓷的技术基础,那么后代盛行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彩瓷器,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