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绿色环保如何纳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绿色环保如何纳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季如何避暑?
夏季避暑方法:摇扇子纳凉、避暑冰块、避暑“凉屋”
1、摇扇子纳凉:以前的老百姓主要是靠扇子来降温,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2、避暑冰块:低碳环保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3、避暑“凉屋”:设计精巧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还有,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古代中原江南岭南,夏天炎热,按礼制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汉服,古人是如何消暑的?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都躲到空调房喝清凉饮料。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制冰机器,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和自制的清凉饮品。比如先秦时期利用冰窖纳凉,利用地下井冰镇水果,利用植物熬制消暑饮品等。为对付酷暑,古人想出了不少过夏天的妙法,有不少发明。
先秦时代设冰窖储冰 “赐冰”是古代官员福利
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
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汉代人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绿色环保如何纳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绿色环保如何纳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