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德绿色环保型切削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常德绿色环保型切削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冲锋枪成本比步枪低,为什么中国没有放大量列装冲锋枪?
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上,冲锋枪大放异彩,德军更是大量列装冲锋枪,而且英国的斯登冲锋枪造价才9美元,这么便宜的装备,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大量列装呢?
很明显,中国不大规模列装威力大的冲锋枪是有自己的原因和无奈的,首先冲锋枪的成本并没有读者想的那么低,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军工业停滞不前,生产步枪都频频炸膛,根本没有实力生产冲锋枪,大量进口冲锋枪更是痴人说梦,由于地缘的限制,中国不管接受哪个盟友的支援,不是海运就是空运,成本和途中的损耗都极大。
此外,枪有了子弹还是个问题,一方面造不出那么多子弹供应大规模作战,另一方面运输也很成问题,这样一来冲锋枪就成了中国军队中某些特定小部队所独有的装备了。
装备不起还不是主要问题,毕竟在抗战之前我们的太原兵工厂有能力仿制汤姆森冲锋枪了,年产量还达到了一万只,抗战爆发后的中央政府总不会没有当年一个军阀的实力强吧?而且如果真的需要,抗战初期进行关键零部件的大量进口,和生产线的直接进口并不困难。真正原因是冲锋枪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首先我们的对手就没有装备冲锋枪,如果我们大量装备从射程上肯定会非常吃亏,人家打得到你,你打不到对面。如果真是这样,日军不需要任何战术,站在中国军队的射程外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就可以了,就想当年弓箭对洋枪一样。
再来看看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不同,中国大部分战场都是在野外,南京会战以后中国军队很少死守城池,也很少与日军发生巷战,中国领土幅员辽阔,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边打边撤。而苏联则不然,那么多部队退到远东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能死守莫斯科等大城市,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冲锋枪在巷战中的作用要远大于野战。
在中国战场上无论是野战还是防御战,对枪械射程都有一定要求,日军制式步枪射程远,如果中国军队配发冲锋枪,只能在野战中当做日军的活靶子。而轻重机枪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虽然也存在采购,弹药等问题,但与批量装备冲锋枪相比成本还是要低很多。
最后,冲锋枪顾名思义是冲锋时候用的枪,中国军队冲锋一般都用刺刀,这也体现出中国并没有实力大规模采购或者生产冲锋枪,不过好在对阵的日军也同样用不起冲锋枪。我们是没有必要使用,日军真的是实打实的用不起,日军甚至没有那么多资源来制造子弹,运输更是麻烦事。
综上所述,中国军队不大量列装冲锋枪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冲锋枪不适合中国战场,威力大射程远的轻重机枪才是中国军队的宠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现在很近,因为日本、德国、意大利的法西斯道路,世界都在战斗,当然那个时候的中国自然避免不了,当时中国正在处于军阀割据状态,面对列强之时,他们也仅仅是做到面和心不和,因此,日本人很快在中国大陆迅速占领地盘。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为了谋求发展日本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贫瘠软弱的清廷自然不是日本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
美国、德国人眼中冲锋枪虽然造价比步枪便宜,可是养冲锋枪花的钱绝对不低,一把步枪一个人最多配置100发子弹,而冲锋枪呢?一个弹夹可以有50发,如果配上冲锋枪弹夹,则可以达到一百发子弹。冲锋枪的子弹可以在几分钟打光,要知道战争可不是几分钟可以解决掉的,那么如果人手一把,子弹的费用自然少不了,一把冲锋枪至少要配上两箱子弹,虽然冲锋枪便于携带可是这些子弹自然不便于携带,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加上机枪和盒子炮的出现,冲锋枪渐渐被比下去,基于这两个原因美国和德国这才没有将冲锋枪大量配置,基本上一个师最多配一百多把冲锋枪,这个数量仅仅可以装备两个排,并且配备冲锋枪的还打都是长官的亲信部队,一般不轻易上战场。
答案显然并不是,但凡对抗战比较了解的都清楚,虽然冲锋枪在那个时候成本很低,可是当时中国的工厂制造都很低下,普通的中正式、汉阳造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把,更别说冲锋枪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中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技术,当时中国的兵工厂根本造不出冲锋枪。在二战时期中国的兵工厂大部分原材料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并且技术都是从其他国家引进,如果说为了制造冲锋枪再次向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显然不切合实际,并且中国还没有技术,还要高价从其他国家聘请顾问,这样一算在中国配置冲锋枪显然是不大可能。
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二战时期冲锋枪真的比步枪成本低吗?乍一看,似乎确实是这样,二战中的几款著名冲锋枪,如PPSH41、PPS43、MP40、斯登、M3等冲锋枪确实是以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而闻名,英国的斯登冲锋枪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成本只需要10美元(当时币值),以至于被戏称为水管工人的杰作。
英国斯登冲锋枪将廉价易生产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别忘了,二战中,并非只有这些冲锋枪,还有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芬兰的索米冲锋枪以及日本的百式冲锋枪等,这些问世年代较早的冲锋枪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它们与上述斯登、PPSH41等冲锋枪廉价易生产完全不同,它们造价比较高昂,加工起来也比较耗费材料。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百式冲锋枪是二战中日本唯一量产的冲锋枪,但是产量也不过区区3万支左右。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当时一项技术的普及,那就是冲压成型技术,所谓冲压就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对轻武器关注较多的军迷,可能经常看见“某某枪大量采用冲压技术所以成本较低”的说法,因为冲压件本身就带有低成本的优点。以斯登、PPSH41为代表的二战典型冲锋枪,都是因为大量使用冲压技术所以才成本低廉。
PPSH41冲锋枪,其零件大多皆为钢板冲压成形。
但是,像汤姆逊冲锋枪、索米冲锋枪、百式冲锋枪这些,它们就无缘享受冲压成型技术的红利了。汤姆逊冲锋枪因为问世年代比较早,冲压技术尚未在轻武器制造领域普及开来,所以只能大量使用钢锭切削的工艺,导致价格奇贵无比,20年代末30年代初汤姆逊冲锋枪的零售价约200美元一支,而当时一辆福特T型汽车的售价约850美元。由于价格昂贵,军警单位当时的采购量不多,反倒是黑帮舍得花大价钱购买汤姆逊冲锋枪,以至于汤姆逊冲锋枪当时得到了一个“黑帮冲锋枪”的恶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谁说冲锋枪成本低?
二战期间,1939年美国政府购买汤普森冲锋枪,单价为209美元;
到1942年春季,该冲锋枪经过反复简化,单价才降到70美元。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我国在1939年购买一挺捷克进口的优质捷克式轻机枪,也不过290美元。
也就是说,在1939年,美国汤普森冲锋枪价格和捷克式轻机枪差不都,这还算便宜?
我国抗战时期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使用冲锋枪作为制式武器。20年代,德国MP18冲锋枪进入我国的时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只有8斤重,还不用枪架,一分钟可以发射250发子弹的超高火力。
但是,很快就发现冲锋枪只有发射低膛压,小初速的小手枪子弹,在近距离经常2,3枪打不死1个人。而一发步枪7.92毫米子弹,在远距离就可以把人前胸打出一个大洞。
最让人讨厌的是冲锋枪枪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但是精度却很差。真正战斗射击基本都是在30米以内,同时还要确实保证,枪支的维护保养,对每一发子弹都要进行油布擦拭,否则250发射速的M18冲锋枪只要一发子弹卡壳就有可能在0.24秒内发生炸膛事件。
另外就是冲锋枪的火力虽然威猛,却无法持久,因为子弹供应跟不上。最后发现在缺乏车辆马匹的情况下,1名冲锋枪手需要有1名弹药手背着2箱子弹,还有1个枪长背1箱子弹。
到了战场,2个人负责装弹,1个人开枪,如果全速射击只能打7分钟,最后一计算,还不如3个人编制1挺轻机枪来得更有战斗力。其实,二战美军和德国正规野战师的冲锋枪也很少,最多只有班长,侦察兵,驾驶员和炮兵才有。真正步兵很大部分配备冲锋枪的只有苏军,因为苏军的情况完全不同。
苏军步兵损失太大没有时间进行长时间步枪训练,因此优先装备冲锋枪,其次是苏联步兵的主要任务是扫荡附近的火箭筒手。那时的火箭筒射程都很近,主要攻击任务是步兵掩护的坦克上面架设的坦克炮和机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德绿色环保型切削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德绿色环保型切削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