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锡得势环保科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无锡得势环保科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林党在党争中成败如何?代表人物是谁?
我是追梦乐享人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林党争概指明末东林党(及其骨血——复社)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转而投效阉宦首脑魏忠贤。“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东林党得势时期为明末崇祯帝时期,崇祯帝即位后大肆追捕阉党并任用东林党人。 东林党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他们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但是从未有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美国学者贺凯对于东林党的评价是“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但是也有人认为东林党是江南各大财阀在朝堂的代理人。
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40多年。
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如果抄王爷的家,是他嫌死的还不够快。
经过魏忠贤等奸宦作乱,国家也满目疮痍,内有闯王李自成的造反、流寇四起,外有努尔哈赤虎视眈眈。
崇祯此时已经不起更多折腾,此时随时有人可以跳出来质疑他的治国能力,将他赶下台。只有争取到更多支持,才能将皇位继续维持。
若他此时抄王爷的家,无疑会自掘坟墓。狗急还会跳墙,何况是身份贵胄、甚至拥兵自重的亲王。
削藩一直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政治运动,可以参见汉景帝时削蕃的七王之乱,还有他们自己家的建文帝削蕃最后落得皇位被窜。
和平时期削蕃风险都这么高,何况在战乱时期动手抄亲王的家。
不止是抄亲王的家不可行,现在他如果敢抄富商的家,没有合理的理由,也会被质疑统治权,把这些人逼到闯王或满清势力范围。
崇祯帝时期,明朝面临的局面大致如下:
首先是北方大旱。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旱情尤为严重,连续近5年的大旱导致严重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把树叶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观音土了,农民起义因此爆发。
其次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全国范围内,皇帝和藩王早已从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开始,带头抢占土地。万历时期的皇庄田共占地76000顷(占全国耕地的1.1%),藩王庄田仅河南一省即占地77000顷(占河南省耕地的10%)。其他宗室的世袭将军之类的还有不少,加上其他权贵地主,这些极少数人占了全国40%以上的耕地。这也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军队缺饷严重。自从明清(包括后金)战争开始之后,大明军队的饷银需求逐年水涨船高。但是朝廷可支用的钱却大幅很少,户部入不敷出,军饷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
题主的想法很好,如果崇祯抄这些王爷的家,那么崇祯瞬间就变成大富翁。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先看一个例子: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当上国丈之后仅仅10几年的时间,就聚敛了300万两白银(另外一说是70万两),最后这些钱被李自成搜刮出来了。
以此类推,那些藩王们必定是更有钱。因为藩王地盘比周奎大、积累的时间也比周奎长多了。
我们仅仅进行一个合理推测,仅仅在河南一地的藩王身上,崇祯帝就能找出近3000万两银子。
假设每个藩王家有300万两白银计算,那么,仅仅河南一地就有九位藩王,他们分别是潞王(卫辉)、福王(洛阳,这是大头),以及早先封的周王(开封)、赵王(彰德)、唐王(南阳)、伊王(河南)、郑王(怀庆)、崇王(汝宁)、徽王(钧州);那么,崇祯帝轻松就能得到2700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皇族世袭降级的将军之类的,找出3000万两很容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锡得势环保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锡得势环保科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