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转眼间,2023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现在已经是三月了。三月初,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气,——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前为雨节气,其后为春分。今年的惊蛰落在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其实今年二月有59天,转眼2023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现在已经是三月了。
三月初,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前为雨节气,其后为春分。
今年的虫醒日是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其实今年二月有59天,因为有两个二月。
)
惊蛰节气到了,你听说过“惊蛰不下雨,暑气过后树皮剥落”这句老话吗?估计80%到90%的朋友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惊蛰节气简介
惊蛰又称“七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打钉子时,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正是惊蛰节气,一般是公历3月5日至6日。
因为古人最初是根据星象运行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循环自转来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原因是古人发现星体运动与自然节律的变化密切相关。
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黄经为依据的,即将一个360度的圆“黄道”分为24等分,每15一等分,以春分为分点。起点为0 度。按照黄经排列。
惊蛰反映了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现象。
到了这个节气,阳气逐渐开始上升,气温也随之回暖。春雷也多了,雨水多了,万物都充满了生机。
这就是农谚所说的“虫螫惊百虫”。
惊蛰节气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在古代农耕生产与自然节律密切相关。其中,惊蛰节气在农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自然季节的反映。
惊蛰节气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桃花盛开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桃花盛开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桃花盛开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苍庚哭的时候;第三个时期是鹰变成鸽子的时期。
可见,惊虫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
“虫醒不下雨,暑后剥树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之所以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句农民谚语的含义,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和农村农民谚语接触很少,不太重视。
但在过去,这是农民安排农活、预测天气等的重要依据。
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是,惊蛰节气这天不下雨,夏粮收获季节产量就不高。
当农民没有食物吃的时候,他们就到山上剥树皮充饥。
这并不夸张。以前,遇到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我们确实得挖野菜、嚼树皮充饥。
类似的民间谚语还有很多,比如“惊蛰不下雨,今年就会挨饿”,意思是说,如果惊蛰节气不下雨,那么今年的粮食就不会丰收。乖一点。在一些地方,农民会因为没有食物吃而挨饿。
此外,还有“春雷使农忙”、“雨雷惊虫,麦田成丘”、“雷打米贱”等说法,等等,都是源自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农民谚语。你看,农民们都盼着惊蛰节气下雨,或者那天打雷。
事实上,在南方,春雷通常在惊蛰节气时开始响起,并伴随着降雨。
这是个好兆头,但如果那天不下雨,农民就会开始担心。
这主要与过去农民依靠天气的背景有关。在当时的耕作水平下,粮食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
惊蛰节气,春耕播种,农民忙碌起来。
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下雨,那就麻烦了,因为无论是春耕播种,还是越冬作物的复壮生长,都离不开雨水。
古人还说“春雨贵如油”,更凸显了雨的重要性。
农民除了担心惊蛰节气不下雨外,最怕的就是惊蛰节气下雪,容易导致倒春寒天气,对农业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由于惊蛰节气期间天气变幻莫测,为了便于子孙后代春耕生产,古人留下了这些农谚作为参考,并在农民之间口耳相传。可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怎么认为? #海峡两岸三农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