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情况。俗话说“养儿防老”。之所以努力养育孩子,就是为自己老了以后有人照顾自己做准备。而且,老一辈人还坚信“多子多福”这句话,相信只要多生孩子,老了就有更多依靠。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情况。
俗话说“养儿防老”。之所以努力养育孩子,就是为自己老了以后有人照顾自己做准备。
而且,老一辈人还坚信“多子多福”这句话,相信只要多生孩子,老了就有更多依靠。
但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孩子多的父母常常要担心自己老了去哪里照顾。
在一些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难道真是像我们的祖先所说的“一母能养十子,十子养不了一母”吗?其实更多的原因与父母本身有很大关系。农村有句老话:“父母是恶龙,谁都穷”。它准确地说出了真相。
还是应该听听古人的良言。
为什么说“父母是恶龙”呢?
这是因为,古代有“龙生九子,各异”之说。古人将龙比作父母。过去,父母生育多个孩子,出生10多个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
生下来的孩子都是“龙子”,这也是很多父母常说的“望子成龙”这句话的出处。
之所以一对父母可以养育多个孩子,但多个孩子却难以赡养父母,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父母没有一碗水来对待每个孩子。一样。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某个孩子,那么这种溺爱就会伤害到孩子。
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出现困难,而且后期还会产生一些矛盾,导致兄弟之间不和睦,甚至可能毁掉宠儿。这就是为什么民间称父母为“恶龙”的原因。
古代有一个故事,叫“郑伯克与段誉彦”。笔者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完之后大家就明白了。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王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名叫吴姜。很快她就怀孕了,但生孩子却很困难,因为孩子是脚先出来的,差点害死了吴江。生活中,所以孩子出生后,她对他并不是很好,认为孩子是个灾难,而这个孩子后来就成了郑国公。
几年后,吴江再次怀孕,二胎的出生非常顺利。正是郑国公的弟弟段公叔。
所以吴江对他的老二特别宠爱。从小到大,什么事都依赖他。总之,他“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除了天上的星星,他除了给孩子们以外,他们要什么,他总是给他们。这也使得宫端叔长大后非常嚣张跋扈,对一切都不管不顾。
但他没有什么野心,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
虽然他的母亲吴姜从小对郑国公不太友善,但他对母亲却非常孝顺。
要知道,在古代,立长子为继承人是有规矩的。由于郑国公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能力也很突出,所以父亲放心地把这个位置传给了郑国公。
然而,她的母亲姜武却对这样的安排不太满意。为了让丈夫立公叔段为继承人,她多次对丈夫置若罔闻。
即使如此,郑武公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郑国公就做了国王。
而且尽管他知道母亲一直在暗中煽风点火,不想让他成为国王,但他也没有责怪母亲。当他成为国王后,他给了他的兄弟和母亲最好的封地和宫殿。
然而,段公淑和她的母亲对此并不满意,最终甚至与母亲吴江里英外勾结,策划谋反。
但由于段公叔从小受到母亲的过度宠爱,所以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即使他的母亲内外配合,他也很容易被压制,最终他也只能选择逃亡。
为什么父母宠谁,谁就穷?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知道,造成段公淑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她母亲的过度溺爱,毁掉了他。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而养成了懒惰、过于傲慢的性格。
而当他们真正长大后,一旦离开了父母的保护,真正进入了社会,他们就会发现很难前行。
因为如果孩子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手要衣服,嘴要饭,或者应有尽有的生活,这会让孩子养成懒惰的心态,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体系,就是,别人应该善待他。好的。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他不但不会责骂,还会责怪一些没有犯错误的人。这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那样的话,他们就会缺乏是非观念。
同时,由于孩子以前凡事都依赖父母,凡事都给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所以他们就养成了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
当他的父母在身边时,一些兄弟姐妹可能会屈服于他或帮助他。
一旦父母去世,他们就没有了依靠,兄弟姐妹也不再帮助他们。
试想,这样的人,没有能力,又性格懒惰,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所以,日子肯定是越来越穷了。
如果你及时醒悟,改变过去的错误就好了。只怕以后破罐子破摔,一辈子就毁了。
写在背面
事实上,在农村,存在着一些兄弟姐妹之间不和睦,或者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不愿意赡养父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喜好。
不受宠的孩子知道只能靠自己,所以成长得很快。相比之下,被宠爱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无法经历风雨。进入社会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成年人。较弱的一方。
现在全面放开二胎,一些家庭已经生了多个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尽可能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发育得好而偏袒谁。从此以后,兄弟姐妹之间就会不和,甚至反目成仇。
所以,古人的这句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值得理解。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您留言讨论!